昌平区这所学校,凭什么成为家长圈"口碑之选"?
在北京昌平区教育版图中,有一所特别的学校——北京汇贤学校。作为经北京市教委正式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学校,它既严格遵循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,又以"经典学习+国艺熏陶"形成鲜明办学特色,在家长群体中逐渐积累起良好口碑。从校园氛围到课程设置,从师资筛选到人才培养,这所学校的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对教育本质的思考。

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:学科与人格的双向成长
走进汇贤学校,"以人为本"不仅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更是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行动指南。学校坚持"学科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举"的方针,既以优秀的学科成绩为基础保障,又通过心性引导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。这里的教师团队深谙脑科学与发展心理学规律,能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性格差异,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情感关怀。
在人格培养方面,学校独创"生活即经典"的教育模式。将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经典著作中的处世智慧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:课堂上强调"温故知新"的学习态度,课间倡导"己所不欲勿施于人"的相处原则,用餐时践行"一粥一饭当思来处"的节约意识。这种"润物细无声"的教育方式,让传统智慧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。
国学特色的立体呈现:从课程到环境的沉浸式培养
1. 课程体系:国艺与学科的有机融合
作为学校的核心特色,国学教育贯穿从小学到高中的全学段。除常规的经典诵读外,还开设武术、音乐、吟诵、书法、国画、围棋、茶艺等国艺课程。以武术课为例,每天30分钟的练习不仅强健体魄,更通过"抱拳礼""师徒规"传递尊师重道的传统礼仪;书法课则要求学生在临摹经典碑帖的同时,理解每幅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。
值得关注的是,学校近年新增的小学双语班与高中国际双选班,并未因"国际化"削弱国学根基。双语班在英语教学中融入《三字经》《千字文》的双语对照学习,国际班则将"内圣外王"的传统智慧与西方领导力课程结合,培养学生"立足本土、放眼世界"的格局。
2. 师资保障:专业素养与文化底蕴的双重筛选
汇贤学校的教师团队堪称"双优组合"——既需具备国家认证的教学,又要通过严格的传统文化考核。招聘流程中,除常规的试讲环节外,还增设"经典解读"与"国艺展示"环节:语文教师需现场解析《大学》章节,美术教师要完成一幅写意国画,体育教师需演示传统武术套路。这种筛选机制确保每位教师都能"言传身教",成为传统文化的活教材。
入职后,教师团队每月参加"传统文化研讨会",系统学习《说文解字》《中国哲学简史》等课程,并定期组织"师徒结对"活动,由教师带领青年教师深入理解传统教育智慧。这种持续的文化浸润,让教师队伍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。
3. 校园氛围:传统文化的场景化营造
漫步校园,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细节:走廊悬挂着学生手绘的二十四节气图,图书馆设置"经典阅读角"摆放线装版《四库全书》选本,连食堂的菜单牌都采用传统书法题写。每年举办的"国学文化节"更是亮点——学生们身着汉服演绎《诗经》场景,教师团队表演古琴与笛箫合奏,家长代表参与茶艺体验,真正实现"校-家-生"三方的文化共鸣。
高中部的创新探索:以生命觉醒开启教育新可能
汇贤高中部的办学模式,是学校对现有教育体系的一次重要补充。基于多年国学与体制教育的实践积累,学校提出"内圣外王"的办学纲领——"内圣"强调道德修养与生命觉醒,"外王"注重社会担当与实践能力。这种理念贯穿于课程设置、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的每个环节。
在课程结构上,高中部以国家课程为主体,融入脑科学学习方法指导。例如在数学教学中,教师会结合"记忆曲线"理论设计复习计划;在历史课堂上,运用"认知地图"帮助学生构建时间线。同时开设"生涯规划工作坊",通过性格测试、职业访谈、模拟实习等活动,引导学生思考"我是谁""我能做什么",帮助找到人生的价值坐标。
值得一提的是高中部的"导师制"培养模式。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学科导师与一名生活导师,学科导师负责学业规划与方法指导,生活导师则关注心理状态与性格发展。这种"双导师"机制,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成长支持,真正实现"教育精准滴灌"。
小班制教学的优势:让每个孩子被看见
"每班不超过20人"的小班制,是汇贤学校始终坚持的教学原则。这种规模让教师能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——数学课堂上,教师可以逐一指导解题思路;作文课上,能针对每个学生的文字特点进行个性化点评;就连课间交流,教师也能记住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,从"最近发展区"出发设计教学方案。
在小班环境中,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。语文的经典讨论课上,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;科学实验课上,能获得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;就连体育课的武术练习,教师也能逐个纠正动作细节。这种"被看见"的教育体验,让学生更有安全感与归属感,学习动力自然被激发。
教育成果与未来展望
办学以来,汇贤学校的教育成果得到多方认可:学科成绩稳居昌平区同类学校前列,国学特色项目多次在市级传统文化竞赛中获奖,毕业生中既有考入985高校的学术人才,也有在国际竞赛中崭露头角的创新型学子。更让家长欣慰的是,孩子们普遍展现出良好的礼仪素养与抗压能力,这种"隐形的成长"比分数更珍贵。
面对未来,学校将继续深化"传统与现代融合"的办学路径。计划增设"传统文化数字化"课程,利用VR技术还原古代书院场景;拓展"校际文化交流"项目,与国内其他国学特色学校开展联合教研;同时探索"家庭文化共建"模式,通过家长课堂、亲子经典共读等活动,让传统文化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。